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体育运动与公益慈善,如何建立“强联系”?

欢迎关注 爱德传一基金 2019-12-28



编者按:


2019年10月19-20日,第二届“爱德杯”乒乓球公益赛在南京举办。


近十年左右,“运动/体育+公益”成为中国公益慈善界的一种新模式,相关的公益慈善项目频繁涌现。这些项目大多以徒步、跑步等准入门槛较低的体育运动为载体,融入公益筹款等元素和环节,使传统的体育运动活动转化成为集慈善募捐与公益倡导为一体的公益慈善活动。


2018年,“爱德杯”乒乓球公益赛是第一个以乒乓球运动为载体的同类活动。在发展了多年、活动同质化越来越凸显的中国运动/体育公益格局中,它以家喻户晓的兵乓球运动为载体,不但开展公益倡导与活动,还融入“民间外交”理念,尝试促进国际文化与公益交流,应该说是一次想象力和创新力的突破。


借第二届“爱德杯”乒乓球公益赛举办之机,爱德传一基金整理了如下运动/体育公益相关资料,包括专家视角、大事记、活动案例、组织案例等,供公益慈善界研究与实践同仁参考,也希望引发大家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运动/体育与公益慈善之间如何才能更好地建立“强联系”,实现更加重大的创新与突破?中国运动/体育公益发展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



🔼 第二届“爱德杯”乒乓球公益赛现场 | 图片来自爱德基金会。




事  件

第二届“爱德杯”乒乓球公益赛在南京举办


2019年10月19-20日,在江苏省体育总会的指导下,爱德基金会联合江苏省乒乓球运动协会、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南京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了第二届“爱德杯”乒乓球公益赛(以下简称,公益赛)。


在公益赛的开幕式上,中日友好使者、前世界乒乓球冠军松崎君代女士进行了致辞,并与国家体委原副主任、国际乒乓球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进行了一次中日乒乓球泰斗之间的友谊球会。


徐寅生,中国乒乓运动奠基人之一,曾四次获得世界冠军。运动员时代,他留下“十二大板”的乒坛佳话;放下球拍,他以总教练身份率国乒重夺斯韦思林杯,并亲历“乒乓外交”的历史一刻;执掌国际乒联,他转型为顶层设计者,用“小球改大球”的创新提议,助乒乓球运动焕发新生。


松崎君代,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著名乒乓球国手,多次获得世界冠军。从1961年到中国参加乒乓球世锦赛时第一次获周恩来总理接见到退役,她与周恩来总理多次见面。周恩来总理称她为“胜不骄败不馁”的典范。


🔼 周恩来总理与松崎君代(左三)、徐寅生(左四)共同举杯。


在两天的公益赛中,约700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运动员组成117支队伍参与了比赛。参赛者中,还有部分外国乒乓球爱好者。比赛分设少年、青年、中年与老年组,使不同年龄段的乒乓球爱好者都能参与。


江苏省政府参事、爱德基金会理事长丘仲辉表示,“爱德杯”乒乓球公益赛通过乒乓球和公益,把各方乒乓球爱好者凝聚起来,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公益效益,这是因为乒乓球运动与公益倡导和追求的都是一种公平公正、健康生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方式。


江苏省体育总会副主席范金华则特别提到,在“爱德杯”乒乓球公益赛的倡导和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乒乓球爱好者不但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公益,还带动家人、朋友等身边群体一起关注与支持公益


在公益赛期间,爱德基金会还组织了公益短剧演出、黄金三分钟抢救演练等节目,紧扣公益倡导主题的同时,活跃赛场气氛,为比赛助兴。此外,在公益赛的赛场外还设有爱德公益市集,共设展位62个;其中,公益市集的冬衣捐赠平台由爱德基金会与南京鼓楼区扶众公益服务中心合作,接受社会公众捐赠的适合小学生的冬季衣物。


在10月20日下午的公益赛闭幕式上,中国乒乓球运动协会副主席、江苏省体育总会秘书长李一冰女士用“全民动起来,乒乓传递爱”来形容本届“爱德杯”乒乓球公益赛。她认为本届赛事有三个亮点:


一是用精心策划的图片展,充分展示乒乓球的国球特色和新中国公益事业发展历程,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二是强调环保理念,在赛事举办的同时通过倡导公众捐赠冬衣等途径,将环保理念与公益行为相结合;三是凸显公益内涵,除了通过赛事直接捐赠,还通过公益市集、乒乓球文物展示等互动体验环节,让公益更加生动有趣、形象直观。


🔼 以上内容(含图片)来自爱德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专家视角

运动公益五大发展趋势

黄浩明,爱德基金会理事、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教授


对于社会组织而言,现下正是发展运动公益的黄金期。


一方面,如今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的筹资重心逐渐落在国内筹资上。如何在国内打响名堂是中国公益组织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和关注点之一。而运动公益具有普适性、趣味性,能够吸引、号召不同年龄段和领域的社会公众参加,大力提升公益组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聚拢潜在的捐赠群体。


另一方面,现阶段大部分的运动公益项目的筹办与执行,都跟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公益组织在此过程中能直接或间接了解到参与群体对公益捐赠及实践的态度、意向和偏好,从而为公益组织自身的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提供有益参考。


以下五个发展趋势,可供社会组织参考:


第一,门槛低、易普及的运动公益形式,仍将是主流。因为将步行、跑步等运动形式与公益实践相结合,对场地、设施要求低,且参与对象广泛、客观因素限制较少,筹办成本也较低,因此对公益组织的挑战也相对较少。


第二,专业型的运动公益形式值得研究与创新。当运动公益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专业型”必为其中一个趋势。公益组织应该积极支持、配合国家对全民运动的倡导与支持,努力联合企业、社会公众,形成“四位一体”,加大投入,创造性地将不同类型、领域的运动转化成各种公益行为,让喜欢、擅长不同种类运动的社会公众都能找到通过运动参与公益的机会与平台。


第三,关注“光环背后”的贡献者。在体育运动领域,除了获奖的、出名的运动明星,还有许许多多为体育事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比如因伤病退役的运动员或其家属。他们与“运动名将”一样有着值得尊敬的体育精神,但这一群体往往容易被社会公众忽略。因此,公益组织可以倡导、组织更多的社会爱心力量走近这一群体,倾听他们的需求,为其带来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支持。这也是运动公益领域一个值得挖掘和探索的形式。


第四,挖掘运动故事,升华体育精神。体育运动中包含的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千锤百炼、勇攀高峰等精神品质,也是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有益元素,能为社会发展带来许多正能量。因此,运动公益除了着力于以运动作为公益参与的媒介,还可以在倡导层面有所作为,通过收集、传播感人的体育运动相关故事,发扬体育运动中包含的真善美元素,推动团结友爱、奋力进取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第五,将“体育强国”与“健康中国”有机结合,推动形成“运动+公益”的新生活方式。运动公益不应停留在落地活动、线上捐赠等层面,体育运动积极、丰富的精神内涵,可以且应该与社会发展、企业管理、公益组织能力建设等方面紧密相连。因此,如何倡导社会公众积极主动地将体育运动培养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从而降低医疗等方面的社会成本,这也可以成为公益组织的研究与探索方向。


🔼 以上内容来自爱德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 图片来自PIXABAY。




延伸1

中国内地运动/体育公益慈善大事记


目前,国内对于“运动/体育公益”还没有边界清晰的统一定义。在此,考虑到这个领域的新兴性与发展性,我们把以运动/体育作为载体或工具促进公益慈善事业的公益慈善机构/组织、项目、人物、事件等都纳入关注视野。欢迎公益慈善界同仁对如下大事记的错漏之处进行批评,并提出更正与完善意见。


1984年10月经有关部门批准,中国田径协会和中国体育服务公司在北京销售“体育发展奖——198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奖券,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发行体育彩票。其后,福建省发行了“福建省体育中心建设纪念”奖券。


1986年10月,中国内地第一家体育基金会“四川省发展职工体育基金会”成立。2012年11月,四川省民政厅同意并批复了该基金会注销登记的申请。


1994年4月,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成立,登记管理机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体育总局。


1994年4月,国家体委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成立。之后,全国31个省(区、市)陆续成立体育彩票管理中心。


1995年,由香港华兴集团董事长陈伯滔发起和捐赠的陈伯滔体育基金会成立。该基金会是经浙江省民政厅批准设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业务主管单位为浙江省体育局,其宗旨是“分享运动快乐,传播公益爱心”。这是目前所知的中国内地成立最早的个人背景体育基金会。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后,北京奥运会开幕的8月8日被政府确定为“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之一。此外,北京奥运会也是中国体育赛事志愿服务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共有170万名志愿者参与了服务,这使得2008年也被称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


2008年,中国篮球运动员姚明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成立专项基金“姚基金”,致力于助学兴教,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公益组织。2012年,姚基金希望小学篮球季公益项目正式启动,将工作重心转向体育教育。2019年,姚基金成为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首个官方公益合作伙伴。


2011年8月,北京马拉松与伦敦马拉松慈善运营机构共同组织“为慈善而跑”公益活动。这是北京马拉松首次建立慈善合作模式。参与2011北京马拉松“为慈善而跑”活动的公益慈善组织包括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自然之友、河北进德公益基金会、无国界医生、英国救助儿童会中国项目、英国儿童癌症协会(Children with Cancer UK)、英国癌症研究协会(Cancer Research UK)、老年痴呆症协会(Alzheimer’s Society)等国内外公益慈善机构。2016年,北京马拉松推出“益呼百应”行动,开创全体参赛选手为公益奔跑的新模式。2017年,北京马拉松组委会倡导发起,在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下设立专项基金“北京马拉松公益基金”。


2011年10月,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发起公益徒步筹款活动“一个鸡蛋的暴走”,旨在为多个儿童领域的民间公益项目筹款。参与者需要在12小时内走完50km,并通过创意的方式向熟人网络募集善款,完成甚至突破既定筹款目标,实现个人挑战。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内地第一个民间公益组织发起的公益徒步活动。


2013年9月,壹基金与vivo智能手机、可口可乐中国等企业联合发起“为爱同行·公益健行活动”,致力于将体育与公益相结合的观念引入群众体育活动之中。目前,该活动已成为壹基金公众参与人数最多、体验感最完善的大型公益体育活动。


2013年11月,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和灵山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起“为爱行走”大型徒步/越野公益活动,将“运动”“公益”“城市文化”融为一体,鼓励公众健身、扬善。发起以来,该项目走过无锡、上海、南京、苏州、南京、成都、西安、广州、长沙、北京、常州、桂林、苏州等近20个城市,近8万人参与线下徒步。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内地覆盖城市最多、参与人数最多的公益徒步活动。


2014年9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发起“善行者”大型户外徒步筹款活动,鼓励参与者4人组成一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50公里或100公里徒步挑战,并以“每一步都会带来改变”的信念,动员身边的人以实际行动支持公益,关爱贫困地区儿童。这是目前所知中国内地第一个百公里徒步筹款活动。


2015年7月,腾讯公益和微信运动合作推出长期运动公益平台“益行家”,用户每天可以把自己走的步数捐给受助群体。上线以来,累计8.6亿用户在该平台,通过捐步数的形式,合计捐出9.4亿公益基金。


2018年11月,爱德基金会联合江苏省乒乓球运动协会、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南京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首届“爱德杯”乒乓球公益赛。这是中国内地第一个将乒乓球业余比赛与公益事业相结合的民间公益运动赛事。该赛事设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和企业家组,鼓励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社会热心力量积极组队参与,并以公益奖励金的形式,鼓励获奖队伍参与到爱德基金会“未来工程师”“特困盲童助学金”“爸妈食堂”等助学、助残、助老领域的公益项目中。


2019年9月,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基金会中心网共同发布《2018中国体育公益报告》。据基金会中心网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3月6日,中国共有体育基金会74家(注:体育基金会是指章程里的业务范围包含体育和体育事业发展的基金会),占全国基金会总数的1%。


🔼 图片来自PIXABAY。



延伸2

运动/体育公益活动案例

乐施毅行者


从前述大事记可见,截至目前,中国内地由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发起的运动/体育公益活动,多以徒步挑战为主。而追溯这些徒步挑战公益活动的参照系,大多绕不开发源于香港的“乐施毅行者”。


乐施毅行者(旧称毅行者),是一年一度香港最大型的徒步筹款活动。该活动创办于1981年,原为英国殖民地时期考验驻香港英军耐力的一项筹款活动,要求参与英军在24小时内走完全程,筹得款项则用于资助尼泊尔一穷困村落兴建图书馆,并资助香港痉挛协会。


1986年,国际慈善机构乐施会首次应邀合办。也是在这一年,该活动首次公开让市民参与。1997年,英军撤离香港后,活动改由乐施会主办;2004年,乐施会将活动名称由“毅行者”改为“乐施毅行者”,并换上新标志。


目前,乐施毅行者已发展为国际性筹款活动,分别在英国、日本、比利时、澳洲、新西兰、韩国、法国等地举行。据其官方网站介绍,自1986年以来,先后有超过10万名参加者为这项活动共筹得超过5.7亿港元,用于推行乐施会各项扶贫救灾及倡议事务,为不同地域、性别的贫穷人改善生活,不分种族、宗教和政治界限。


在通过筹款活动实践公益之外,乐施毅行者还通过极具挑战性的团队活动设计,倡导面对困难、坚毅不屈的公益精神和信念。乐施毅行者的参加者必须4人组成一队,日夜赶路,于48小时内横越香港最长的徒步山路——100公里的麦理浩径。为实现这一目标,参与队伍需要最少提前3个月开始组织队伍,计划行程,不断练习,而在正式徒步过程中,队伍成员间必须一路相互扶助、相互鼓励、共同克服种种困难。通过参加这项活动,不少参与者做到了连自己也曾想像不到的改变,这些改变甚至在活动结束后仍深深继续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 以上内容资料(含图片)来自乐施毅行者官方网站。



延伸3

运动/体育公益组织案例

劳伦斯体育公益基金会


劳伦斯体育公益基金会(Laureus Sport for Good Foundation)创立于2000年。


2000年5月25日,劳伦斯体育公益基金会颁发了第一届“劳伦斯体育公益奖”(The Laureus Sport for Good Award)——这是“劳伦斯世界体育奖”(Laureus World Sports Awards)的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和鼓励通过体育运动为体育或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者。在颁奖典礼上,前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发表了主题演讲。


“体育运动有变革社会的力量。”他说,“它具有启发的力量。很少有力量像它一样能够把人团结起来。它以青年能理解的语言与他们对话。它可以在原本只剩绝望的地方创造希望。在打破种族壁垒方面,它的力量比政府更加强大。


这段话后来成为了劳伦斯体育公益基金会的精神支撑。自创立之日起,劳伦斯体育公益基金会就坚信体育运动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致力于在全世界透过发展体育运动,帮助儿童和青年克服生活中的暴力、歧视和其他不利条件。 


截至目前,劳伦斯体育公益基金会已为全球40个国家/地区的160多个机构/项目提供了支持。这些得到支持的机构/项目都将体育运动作为帮助儿童和青年对抗暴力、歧视和劣势的工具或干预手段。


这些机构/项目通常致力于以下一个或多个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都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劳伦斯体育公益基金会认为,体育运动在这些方面可能取得最大效益:关注身体与心理健康,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青少年获得优质教育并完成学业;赋权妇女与女童,促进性别平等;帮助青少年提升就业技能,并创造工作机会和就业途径;创造包容性社区,使得不同种族、文化与身体状况的人都能够平等地生活其中;解决冲突,创造和平、安全的社区环境。


除了为这些机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劳伦斯体育公益基金会还帮助他们获取必要的能力培训与发展,并确保他们能够获取运营过程中需要的其他支持,例如财务控制支持、更有效的儿童保护政策,等等。此外,它还把全球的这些机构/项目组织成为网络,使他们能够彼此看见、共享知识、相互学习。


劳伦斯体育公益基金会非常重视对所支持机构/项目的影响力的测度。他们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帮助那些机构/项目开发和使用有效的影响力测度工具。他们认为,体育运动只是工具,其本身并不是重点,重点始终是其所能带来的改变,例如体育运动究竟有没有或在什么程度上帮助了儿童、青年避免犯罪、更好地学习、更好地工作,等等。


🔼 以上内容(含图片)编译自劳伦斯体育公益基金会官方网站。



延伸4

运动/体育与可持续发展目标


数十年来,联合国也一直把体育运动视作促进发展与人道主义援助的重要工具。一般认为,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中,运动体育可以在以下六个目标的实现进程中做出最显著的贡献:


可持续发展目标3:确保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福祉——通过倡导和推广体育运动提升健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教育。


可持续发展目标4: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全民终身享有学习机会——通过体育运动对学生产生包括提升身体素质、学习兴趣、学业成绩等在内的积极影响,为无法获得传统正规教育的青少年提供优质学习机会,等等。


可持续发展目标5:实现性别平等,增强所有妇女和女童的权能——通过体育运动促进性别平等、创建性别安全空间、促进女性领导力等。


可持续发展目标8:促进持久、包容和可持续经济增长,促进充分的生产性就业和人人获得体面工作——通过体育运动创造就业机会,为经济做出贡献。


可持续发展目标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和可持续的城市和人类住区——利用体育运动的力量团结公民,并创建体育运动基础设施。


可持续发展目标16:创建和平、包容的社会以促进可持续发展,让所有人都能诉诸司法,在各级建立有效、负责和包容的机构——通过体育运动使人们团结在一起。


联合国认为,实践证明,体育运动在促进社会发展、提升人类福祉方面是有效的。但是,体育运动也有其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主要包括:


开展体育运动项目的资源限制,例如,资金、器材、场地、环境,等等;即使有可使用的资源,对于某些群体,例如残障人士,参与体育运动也将受到限制;社会与文化的限制,例如,在保守的社会中,妇女、女童、同性恋、少数族裔、移民、难民等群体,会被限制甚至禁止参与体育运动;此外,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制定、促进鼓励等方面,缺乏对体育运动的稳定支持;等等。


如果体育运动要在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中发挥全部潜力,就必须要认识到这些局限性的存在,并努力回应和克服之。联合国强调,体育运动应该被视作与其他工具一起发挥作用的工具的一种,而不是万能的方法。


🔼 以上内容编译自https://www.sportanddev.org  | 图片来自PIXABAY。


往期文章,有惊喜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